Like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馬六甲市Melaka【馬六甲Melaka】:荷蘭紅屋裡的歷史與民族博物館─(7.畫說葡萄牙與荷蘭殖民時期)

馬六甲市Melaka【馬六甲Melaka】:荷蘭紅屋裡的歷史與民族博物館─(7.畫說葡萄牙與荷蘭殖民時期)

【一個女生自助馬來西亞16天15夜】  2020/02/17(一) Day12


        馬六甲歷史與民族博物館內有幾幅畫介紹葡萄牙及荷蘭殖民馬六甲的情景及世界,但繪畫作者是誰?這些畫作繪製於哪個年代?Cemcem參觀的當下並沒有看到關於繪者的相關介紹,所以若想暸解關於繪者當時的創作背景緣由,應該還是得再從馬來西亞的相關書籍中找解答,因此這篇文章只能介紹博物館如何敘述畫裡的故事。


畫說葡萄牙殖民時期的馬六甲


白色的孟加拉人


        西元16世紀葡萄牙人開始殖民印度的果阿(Goa),並從聚集在果阿(Goa)的水手那獲取資訊,發現到當時許多財富的來源來自於東南亞。


        身兼水手、藥劑師、作家、財政大臣的葡萄牙人皮萊資(Tome Pires)曾提到:「誰成為了馬六甲的國王,誰就掐住了義大利威尼斯的咽喉(Whoever is lord of Malacca has his hand on the throat of Venice)」。


       為了瞭解馬六甲的實力,由葡萄牙人迪奧戈·洛佩斯·西奎拉(Diego Lopez de Sequeira)所組成的船隊於1509年9月11日抵達馬六甲。第一次有一群西方人乘船抵達馬六甲,馬六甲的居民看到葡萄牙人的外觀及皮膚非常驚訝,並稱他們為白色的孟加拉人(White Bengalese),好奇的拉這群葡萄牙人的鬍子、拍他們的頭、拿他們的帽子、抓住他們的手…然而,馬六甲蘇丹卻開始擔心葡萄牙人的到來對馬六甲的人們而言並非好事。


圖1.由葡萄牙人迪奧戈·洛佩斯·西奎拉(Diego Lopez de Sequeira)所組成的船隊於1509年的9月11日抵達了馬六甲,成為第一批到訪馬六甲的西方人。畫面中可以看到裸露上半身的馬來人男子及穿著短裙、戴著帽子、披著披風、配著劍的葡萄牙男性水手,這群人應該是從馬六甲蘇丹王宮對岸的出海口處登陸。當時馬六甲出海口附近的住家建築樣式,依畫面判斷可能是明朝時期的中式木構造建築,主要道路兩側有多處擺地攤的小販,還有疑似阿拉伯人的男性在街上走動。(圖片來源:歷史與民族博物館(History & Ethnography Museum)內的馬六甲蘇丹王朝時期展廳所展示的畫作)


圖2.葡萄牙人遺留下來的保險箱。


西班牙籍傳教士聖方濟(St. Francis Xavier)在馬六甲傳教


        馬六甲歷史與民族博物館後方聖保羅山頂上的聖保羅天主教堂,曾是西班牙籍的傳教室於16世紀期間將天主教傳往日本及中國的基地,聖方濟也是耶穌教會的創始人之一。


        據說葡萄牙人於西元1511年佔據馬六甲後,卻很難在馬六甲或是馬來群島發揚天主教,一直到西元1545年西班牙籍的傳教士聖方濟沙勿略(Francis Xavier)神父來到馬六甲,才略有所成地在馬六甲及其周邊吸引許多居民成為天主教,並時常到東南亞及南中國海周邊國家進行宣教活動。


       西元1553年期間,聖方濟沙勿略(Francis Xavier)神父想希望可以前往中國傳教,並向葡萄牙總督Dom Alvaro提出需要一艘船的要求,但葡萄牙總督不願意協助。之後,聖方濟沙勿略(Francis Xavier)也僅被允許以非官方的身分登上名為Santa Cruz的船隻前往中國。


        畫作表達聖方濟沙勿略(Francis Xavier)神父登船時正在退潮,他涉水通過泥濘的沙灘登上小船,由小船載他登上大船,再抵達登船前的礁岩上詛咒著葡萄牙總督。


       聖方濟沙勿略(Francis Xavier)此刻離開馬六甲後再也沒回來,在中國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市上川島因染上瘧疾病逝,馬六甲當時的葡萄牙殖民總督Dom Alvaro則死於痲瘋病。


圖3.畫面敘述聖方濟沙勿略(Francis Xavier)神父於退潮時正要從馬六甲港口登船前往中國傳教的情景,首先得涉水經過泥濘的海灘,才可以搭上接駁小船,小船將神父載到礁岩處,在那登上可航行於浩瀚南中國海的大船…根據博物館的說明,畫面中的神父正在咒罵著葡萄牙總督。(圖片來源:歷史與民族博物館(History & Ethnography Museum)內的馬六甲蘇丹王朝時期展廳所展示的畫作)


畫說荷蘭殖民時期的馬六甲


聖保羅山上的堡壘


      1641年荷蘭人佔領了馬六甲城後,葡萄牙人在聖保羅山區(St.Paul's Hill)興建的多處堡壘及聖地牙哥城(A’Famosa)遭受破壞,馬六甲城的防禦功能被削弱許多。荷蘭人剛殖民馬六甲時想加強馬六甲河兩岸及河口堡壘的防禦功能,也希望可以在三寶山(Bukit China,中國山)及Senjuang山(Bukit Senjuang)建造堡壘,剛開始荷蘭東印度公司拒絕投注建築堡壘的相關資金,之後才同意在荷蘭市政廳在聖保羅山(St. Paul's Hill)周邊興建一個比葡萄牙人殖民時期還要小的堡壘要塞,並也願意在三寶山(Bukit China)周邊興建一座堡壘。


        不過,三寶山(Bukit China)的堡壘興建工程卻受到在印尼巴達維亞(Batavia)的荷蘭一級長官反對,以至於三寶山的堡壘建築工程無法進行。之後,馬六甲荷蘭人的安全及防禦措施受到關注,上級才決定以聖保羅山(St. Paul's Hill)為荷蘭殖民政府的主要防禦基地,並於西元1660年期間在馬六甲河口處興建一座新的堡壘。


        巴爾薩爾•包爾特(Balthasar Bort)擔任馬六甲的總督期間(西元1665-1677),在聖保羅山(St. Paul's Hill)四周及周邊地區興建一座比葡萄牙人堡壘面積還要大的城牆要寨,還修改了進出馬六甲的入口,並在城牆上裝飾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徽章。堡壘完工於西元1670年,並且挖出一條護城河連結了馬六甲河和城堡北端,也連結了聖地牙哥城(Santiago)關口附近的海域。一份西元1726年的荷蘭紀錄提到,馬六甲城的堡壘是一座堅固、強大且難以超越的要寨。


圖4.荷蘭殖民時期聖保羅山(St. Paul's Hill)周邊的城牆樣貌,畫面中可見馬六甲河畔有鼠鹿吃草,葡萄牙人興建的聖地牙哥城(A Famosa)城門巧妙地成為荷蘭人重建堡壘的一部分,當時的聖地牙哥城(A Famosa)城門上方仍有掛著一座大鐘,城門前似乎有衛兵護衛著,護城河上有幾艘無帆的小船。城牆內有多間民宅,葡萄牙人興建的聖保羅天主堂仍在山頂上屹立不搖,只是此刻已轉型為聖保羅基督教堂。(圖片來源:歷史與民族博物館(History & Ethnography Museum)內的荷蘭時期展廳所展示的圖畫)


圖5.荷蘭殖民時期的馬六甲城牆及護城河(1770年繪製)(圖片來源:歷史與民族博物館(History & Ethnography Museum)內的荷蘭時期展廳所展示的地圖。

圖6.代表東印度公司(VOC)的獅身圖騰雕刻。


圖7.荷蘭殖民政府所使用的保險箱。






圖8.刻有東印度公司標誌(VOC)的木製荷蘭櫥櫃。


18世紀中的聖保羅山區模型


        歷史與民族博物館內,有座模型呈現出西元1740年代荷蘭殖民馬六甲下的聖保羅山區(St. Paul's Hill)樣貌。聖保羅之名從何而來?是因為西元1641年荷蘭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取得馬六甲後,只剩下Madre Deus天主堂(Madre Deus church)沒有全部塌毀,荷蘭人繼續使用這個空間並將教堂命名為聖保羅堂,教堂所在的山區也被稱為聖保羅山(St. Paul's Hill)。


        葡萄牙人殖民馬六甲時期的建築大部分已被拆毀,僅剩聖保羅教堂(Baquit St. Paulo)仍屹立不搖卻也歷經多次整修。荷蘭殖民初期,首先在聖保羅山的山腳下興建荷蘭市政廳(Stadthuys),並在聖保羅山(St. Paulo Hill)周邊陸續興建其他設施,山腳南部也開始興建房舍,堡壘面積也不斷地擴大,到了今日仍有多處建築仍可持續使用。


圖9.荷蘭殖民時期的西元1740年聖保羅山區(St. Paul's Hill)樣貌,城牆環繞著聖保羅山的山腳下,聖地牙哥城的城門是一處主要的關口,有橋梁橫跨於馬六甲河的護城河上方,此時的荷蘭市政廳及基督教堂已興建完成。


圖10.1882年的界樁。

參考資料來源:馬六甲歷史與民族博物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指教、交流、經驗分享^^

留言板(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