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

2020年10月18日 星期日

馬六甲市Melaka【馬六甲Melaka】:荷蘭紅屋裡的歷史與民族博物館─(6.馬六甲蘇丹王朝與宗教發展)

馬六甲市Melaka【馬六甲Melaka】:荷蘭紅屋裡的歷史與民族博物館─(6.馬六甲蘇丹王朝與宗教發展)

【一個女生自助馬來西亞16天15夜】  2020/02/17(一) Day12

明朝中國使者尹慶(Yin Ching)拜訪馬六甲


        西元1403年,中國的明成祖(永樂皇帝)組成了使節團隊拜訪許多國家,記錄當時許多國家的位置,尹慶(Yin Ching)成為了使節團中的首領。當時馬六甲的周邊大家較熟悉的是"Wu Shu" (five islands),當尹慶(Yin Ching)在馬來群島旅行時,曾聽聞這個地區有個新的政府,因此尹慶藉此機會拜訪這個政府。


       西元1403年馬六甲崛起,使得馬六甲可以制定戰略並且增強他的地位,尹慶(Yin Ching)此時拜會了馬六甲的滿刺加王國蘇丹拜里米蘇拉(Parameswara),送了非常多的禮物,表揚拜里米蘇拉(Parameswara)身為馬六甲在地統治者的地位。尹慶(Yin Ching)也見證了馬六甲和中國建立關係的開始,促成彼此貿易活動的增長。


圖1.西元1403年,明成祖(永樂皇帝)派尹慶(Yin Ching)組成使節團,拜訪位於馬來半島馬六甲的滿刺加王國蘇丹拜里米蘇拉(Parameswara)。(圖片來源:歷史與民族博物館(History & Ethnography Museum)內的馬六甲蘇丹王朝時期展廳所展示的畫作)


滿剌加國蘇丹拜里米蘇拉(Perameswara)統治下的馬六甲


        馬來紀年 (Malay Annals)這本書沒有記錄到15世紀時期由滿剌加國蘇丹拜里米蘇拉(Perameswara)統治下的馬六甲,但當時1409年的情景已由中國的海上將軍鄭和(Admiral Zbeng)的助手馬歡(Ma Huan)紀錄於《瀛涯勝覽》這本書內關於滿剌加國的章節裡。


         馬六甲的歷史與民族博物館所收藏關於明朝時期馬六甲的畫作,就是依據《瀛涯勝覽》裡的紀錄做呈現。根據記載,當時拜里米蘇拉(Perameswara)和馬六甲地區的人們居住於馬六甲河畔,馬六甲發展非常地迅速,拜里米蘇拉(Perameswara)的政治勢力使得其宮殿不斷地擴張,人民也被允許居住於馬六甲山(Bukit Melaka)的周邊。


        馬歡也提到,拜里米蘇拉(Perameswara)的宮殿旁有一條大河,宮殿位於山腳下,並且修建一座橋樑,可以通往對岸市集20多個攤販。


       當拜里米蘇拉(Perameswara)的地位由統治者升級為蘇丹後,建立了許多皇室的規範,宮殿也搬遷至山頂,附近的土地也成為了禁區。


圖2.滿剌加國蘇丹拜里米蘇拉(Perameswara)統治下的馬六甲,最初的宮殿位於河畔,並建造一座橋梁可以通往對岸的市集攤販。馬六甲河畔及沿海皆有漁人在捕魚,近海處可見大艘的帆船。河畔住家以傳統的馬來式高腳屋民宅為主,河口處的拜里米蘇拉(Perameswara)宮殿較一般的住家寬敞。(圖片來源:歷史與民族博物館(History & Ethnography Museum)內的馬六甲蘇丹王朝時期展廳所展示的畫作)



拜里米蘇拉(Perameswara)拜訪明成祖


        西元1403年,明成祖的使者尹慶(Yin Ching)拜訪馬六甲後,建立起明朝政府和馬六甲在商業、貿易、政治上的連結。西元1403年至1410年期間,馬六甲偶爾可見來自中國的貿易商船,鄭和每次航行諸國必定會經過馬六甲,馬六甲蘇丹王國也曾組織三次的訪問團拜訪中國。

       

       西元1409年,馬六甲遭受泰國的大城(Ayuthia)王國的威脅,明成祖曾派鄭和拜訪泰國的大城(Ayuthia)王國,警告他們不要攻擊馬六甲,馬六甲的滿剌加王國蘇丹拜里米蘇拉(Perameswara)非常感謝明成祖伸出援手。拜里米蘇拉(Perameswara)和他的家人為了報答明成祖(永樂皇帝)得恩情,接受鄭和的邀請前往中國,率領540位隨行者,包含了大臣、官員、商人,以馬六甲的名產做為禮物,加深彼此的情誼。


      拜里米蘇拉(Perameswara)受到明成祖熱情的款待,還被數次邀請到皇宮裡和明成祖(永樂皇帝)一起用膳。當拜里米蘇拉(Perameswara)要返回馬六甲時,明成祖(永樂皇帝)贈與拜里米蘇拉(Perameswara)金、銀、瓷器、絲綢、明朝的貨幣等等的禮物,至此之後彼此維持好幾十年的良好互動。


圖3.馬六甲的滿剌加國蘇丹拜里米蘇拉(Perameswara)拜訪明成祖(永樂皇帝)的畫作,可以窺見明朝皇帝召見外賓的規模及當時馬六甲的滿剌加國蘇丹蘇丹服飾,明成祖(永樂皇帝)穿著全身金黃色的服飾,拜里米蘇拉(Perameswara)則身穿白色的沙龍及綠色的外衫。(圖片來源:歷史與民族博物館(History & Ethnography Museum)內的馬六甲蘇丹王朝時期展廳所展示的畫作)


滿速沙蘇丹的墓碑


        馬六甲蘇丹王室的陵墓,位於馬六甲山(聖保羅山St. Paul's Hill/Malacca Hill)山腳下的國家清真寺的院子裡。葡萄牙人佔領馬六甲後,摧毀馬六甲蘇丹王國的建築物,並利用這些建材興建一座堡壘。


        英國人殖民時期的西元1806-1807年拆毀荷蘭人興建的堡壘,在荷蘭市政廳發現到了兩座完好無缺的馬六甲滿速沙王國時期的滿速沙蘇丹(Sutan Mansur Syah)墓碑,其中一座展示在馬六甲的歷史與民族博物館(History & Ethnography Museum),另一個展示在國家博物館裡。據說明朝曾有位漢麗寶公主嫁給了滿速沙蘇丹。


       墓碑上的文字,記載滿速沙蘇丹往生於1477年11月1日(伊斯蘭曆法的880年賴哲卜月【Rejab,伊斯蘭曆的第7個月】2日)。


       


圖4.馬六甲歷史與民族博物館所典藏的滿速沙蘇丹(Sutan Mansur Syah)墓碑,另一座墓碑保存於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


敦法蒂瑪(Tun Fatimah)及敦阿里(Tun Ali)的婚禮


       敦法蒂瑪(Tun Fatimah)是馬六甲蘇丹王國宰相敦墨太修(Tun Mutahir)的女兒,是一位美麗的女孩,和敦墨太修(Tun Mutahir)的侄兒敦阿里(Tun Ali)結為夫妻。在他們的婚禮前,印度巴羅(Baroh)的統治者曾到敦墨太修(Tun Mutahir)家中拜訪,當他看到美麗的敦法蒂瑪(Tun Fatimah)時,開始勸說敦墨太修(Tun Mutahir)取消婚禮。敦法蒂瑪(Tun Fatimah)拒絕巴羅(Baroh)首領的提議,並且和敦阿里(Tun Ali)完成了婚禮。


       蘇丹馬末沙也參加了婚禮儀式,並且在最後一天婚宴時到訪敦法蒂瑪(Tun Fatimah)的家,當蘇丹看到美麗的敦法蒂瑪(Tun Fatimah)時,回到皇宮後開始茶不思飯不想,並使得蘇丹馬末沙想要搶奪敦法蒂瑪(Tun Fatimah),導致敦法蒂瑪(Tun Fatimah)的家人因此而死。


圖5.敦法蒂瑪(Tun Fatimah)及敦阿里(Tun Ali)的婚禮,座下左坐著參與婚宴的蘇丹馬末沙。(圖片來源:歷史與民族博物館(History & Ethnography Museum)內的馬六甲蘇丹王朝時期展廳所展示的畫作)


馬六甲15~17世紀的宗教發展


印度教神話裡的MAKARA(魚頭象身的動物)


        印度教神話裡提到的MAKARA一種魚頭象身的動物,他的形象經由印度教傳入東南亞,象徵意義不明,偶爾在歐洲建築裝飾可以看到被設計成類似海豚造型的MAKARA。可以在印度Kala Naga Makara這個地方的chandi女神結構處或是寺廟入口找到MAKARA的蹤跡。


    馬六甲歷史與民族博物舘內有一座花崗岩製作的MAKARA,是目前馬來半島上僅發現的唯一,Makara為何出現在馬六甲也仍是個謎。印度教在馬六甲活動的年代並不長,也沒有證據證明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的殖民建築有結合印度教的圖像。


        MAKARA可能的是15世紀期間印度富商送給馬六甲的滿刺加王國蘇丹拜里米蘇拉(Parameswara)的禮物,葡萄牙人也可能利用這塊MAKARA及馬六甲蘇丹王朝的墓碑建造馬六甲城的堡壘,之後葡萄牙人建立的馬六甲城被荷蘭摧毀後,滿刺加蘇丹王國的墓碑及MAKARA才被挖掘出來。

    

        MAKARA也有可能是荷蘭人從印尼的爪哇帶來的,不過展區內的MAKARA也沒有顯示出爪哇島的印度教文化特色,MAKARA從何而來對於馬六甲的歷史與民族博物館而言仍是個謎。


圖6.花崗岩雕刻的魚頭象身MAKARA不知從何而來,這是馬來半島目前唯一出土的一座MAKARA雕刻品。


馬六甲15~17世紀的宗教演變


        馬六甲蘇丹統治時期,崇拜自由是當時的特色,並且促進族群和協。葡萄牙人殖民馬六甲時期,只認可天主教為合法的宗教。荷蘭人統治馬六甲時期,對於宗教不如葡萄牙人狂熱,面對不同宗教態度皆較寬容,一直到了1695年期間,因為歐洲整體的宗教信仰以及葡萄牙人和荷蘭呈現敵對的關係,荷蘭人對於天主教的容忍度開始降低。


       荷蘭人對於貿易商採取嚴厲的貿易政策,對於其他國家的貿易商並不友善,導致國外的貿易商到別處拓展業務,影響到馬六甲的繁榮及經濟發展,人口成長停滯。荷蘭殖民政府只好改變政策,馬六甲的經濟才起死回生,但已無法回復原有的地位。這時在馬六甲的荷蘭籍人口僅有數百人,稀少的人口無法對抗外在增加的敵人,因此荷蘭殖民政府需要當地人的支援抵抗外在的攻擊。


       17世紀末,荷蘭殖民政府才開始和葡萄牙的後裔交流,允許在地各族群建造清真寺、寺廟、天主教堂,還提供給建築宗教場所用的土地。


        印度廟興建於1781年,供奉鄭和的寶山亭興建於1782年,這些清真寺、寺廟、教堂的存在,創造生活於此的不同族群人民的歸屬感,並且願意在馬六甲落地生根。所以當英國殖民時期的1805年,英國人曾要求馬六甲的居民遷居至檳城,卻被大部分的馬六甲居民給拒絕了。


圖7.17世紀末的馬六甲民居景觀,可以看到當時的馬來人住家仍是以獨棟的木構造高腳屋建築為主,茅草為屋頂建材。牛車在當時也是運輸工具。(圖片來源:歷史與民族博物館(History & Ethnography Museum)內的荷蘭時期展廳所展示的地圖)


參考資料來源:馬六甲歷史與民族博物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指教、交流、經驗分享^^

留言板(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