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馬六甲Malacca:聖彼得教堂→寶山亭→三多廟→青雲亭→鄭和文物館→峇峇娘惹博物館→雞場街


馬六甲:聖彼得教堂→雞場街【一個女生自助馬來西亞 6天5夜】─2013/02/03(日)Day2


民宿(River One Residence)St.Peter’s Church (聖彼得教堂)→寶山亭(三保廟)、王井(漢麗寶井)LITTLE INDIA→三多廟→Jalan Tukang EmasSRI POY YATHA VINAYAGA MOORTHY TEMPLE(印度廟)MASJID KAMPUNG KLING(清真寺)青雲亭】→鄭和文化館Baba Nyonya Heritage Museum(峇峇娘惹博物館)JL.HANG HEBAT(雞場街)民宿(River One Residence)


自助旅行可以睡到自然醒


                自助旅行的好處之一是睡到幾點自己決定。清晨不知為什麼五點多就醒來了,陽台外的天還是黑的,馬六甲河旁的人行道杳無人跡,倒是鳥兒嘰嘰喳喳熱鬧得很。我很累,卻睡不太著,把昨天的髒衣服洗好曬著,再去睡回籠覺,第二次醒來是八點多時的事了。



 圖一、我住的民宿二樓有個可看馬六甲河的空間



 圖二、民宿陽台可看到的馬六甲河景觀

圖三、在River One Residence時我所住的房間,設備很簡單:電扇、冷氣、WiFi、床、木頭小櫃子、對內窗

圖四、馬來西亞的電壓是220V,插座是得插扁平插頭的3孔插座

 圖五、溫馨的民宿交誼廳


圖六、自助旅行期間我非常不想遇到的畫面



圖七、民宿內大家可以一起共用的廚房,還有個小冰箱及餐桌

民宿(River One Residence)St.Peters Church (聖彼得教堂)


湖海殿附近賣芋頭飯的老店

                 我住的民宿附近有間清朝末年興建的湖海殿,不遠處有間賣肉羹湯、芋頭飯的老店,這間餐飲店也是此行在馬來西亞覺得很值得去吃的一家。肉羹和我們在台灣吃的肉羹不太一樣,應該有和中藥材一起熬煮過,芋頭飯吃起來的口感也很令人滿足。來這家店吃東西的客人感覺都像是當地人,看來這間店的食物很受當地人喜愛。


 圖八、我很滿意的芋頭飯


圖九、超級好喝的肉羹湯

馬六甲的道路、路名


        從民宿往St.Peter's Church (聖彼得教堂)出發,一路不斷地低頭看著地圖及抬頭望著馬路上的道路名稱指標,這兒的路名指標牌我看的不是很懂,後來才搞清楚街牌所在位置代表這條街的街首或街尾。路標書寫方式以馬來文拼音,地圖上的路名也是馬來文拼音,車子的駕駛坐在右,行人得靠左走。

        快過年了,華人們紛紛地利用假日逛街辦年貨,春聯店賣著春聯及燈籠、花店滿是應景的節慶花卉,住在馬六甲的華人們真的是很重視傳統的中國節慶,好多家庭還是全家動員張羅採買呢!

St.Peters Church (聖彼得教堂)


        繼續找聖彼得教堂,經過女性華人經營的店家問路,她直接面無表情地回答:「不知道」還好,我曾在山社學過地判,折騰好久終於找到了St.Peters Church (聖彼得教堂)。我看到的剎那還不敢相信,問了一對外國夫婦,他們本想用中文回答我,看我直接用英文問:「這是St.Peter’s Church?」,他們也就用英文答:「就是這裡,很棒的教堂,妳一定要進去看看!」

         St.Peter’s Church建於1710年間,在荷蘭殖民期間由葡萄牙人所興建完成的,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天主堂。值得欣賞的部分有鐘樓、敬拜堂、壁飾、彩繪玻璃。教堂左側有個小禮拜堂,放著某位神父的遺體(不知是真的或是蠟像?),讓這個小空間很是神聖。這間天主教堂的室內採光設計給人們一種莊嚴之感,當陽光滲到耶穌象上或座椅時,整個空間是靜謐的。走出教堂,才注意到上教堂的馬來人或印度人也不少。

 圖十、葡萄牙人在1710年建的聖彼得教堂(天主教堂)


 圖十一、塔樓上寫著1710


 圖十二、窗戶的彩色玻璃及百葉窗設計


 圖十三、採光設計


 圖十四、教堂內部景觀

St.Peters Church (聖彼得教堂)→寶山亭(三保廟)&王井(三保井 也稱 漢麗寶井)


搭印度人便車


        St.Peters Church (聖彼得教堂)至寶山亭的交通,我搭在地印度家庭的便車。起初,我是問一位額頭上點紅點的印度婦女:「我要怎麼走到保山亭?」她答:「很遠,我叫我先生載妳過去」敢搭他們便車的緣故,是因為印度先生信耶穌該且剛做完禮拜,我覺得人品應該是可信。行車期間,他們全家人好奇地用我聽不懂的英文問話,我僅能就聽得懂的關鍵字做簡單回答。這個印度家庭的轎車很寬,每個人身上都可聞到不知何名的香料的味,這些味道在我之後搭大眾交通工具遇到印度人時,常會聞到。

寶山亭、三保井之典故


        寶山亭建於1795(乾隆六十年),是座閩式的廟宇建築,後方為三保山,聽說鄭和曾登過此山,現今也是僑鄉最大的墓山。寶山亭原本是要紀念鄭和而興建,但當地執政者認為鄭和是回教徒不應有肖像被供奉,所以這間廟紀念鄭和但沒拜鄭和。

        三保井(又稱王井、漢麗寶井),傳說是1458年至1477年間,明英宗把他女兒漢麗寶公主下嫁給馬六甲蘇丹,此位蘇丹因此派人挖掘了這口井。聽說喝了這井水的人們,必定會再來到馬六甲。


 圖十五、三保井(1458至1477年間)



圖十六、寶山亭(1795年建)


圖十七、寶山亭內的古董家具

寶山亭(三保廟)、王井(三保井 或稱 漢麗寶井)LITTLE INDIA(小印度)


        從寶山亭過馬路往較熱鬧的街走,兩側皆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間所興建的洋樓,看窗上的雕花、牆上的雕飾、幾乎是加上鐵門且深鎖的大門,可想而知早期來此經商的華人生意做的可好。邊走邊瞧,很納悶這邊的建築物怎都沒門牌?這條街的建築窗戶幾乎都有百葉窗的裝置,有些百葉窗上還設計了通風孔。

        不知不覺地走到了LITTLE INDIA,幾家印度人開的店鋪賣著印度特色飾品及食物,他們的英文很捲舌,不過老闆都很好,賣給我東西的價錢還算合理甚至比一般人更便宜些。我想是不是因為他們問我:「是中國人嗎?」我:「不是,是台灣人…」他們因此而感到很的高興?


 圖十八、這條老街很多19世紀末所興建外觀華麗的洋樓

圖十九、每戶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興建的洋樓一樓都加上了鐵門

圖二十、許多住家二樓以上的窗戶安裝了百葉窗,裡面還加了竹簾等可遮擋陽光的工具



圖二十一、這家店的二樓放了許多植物,整體感覺很有特色


圖二十二、小印度

LITTLE INDIA(小印度)→三多廟Jalan Tukang EmasSRI POYYATHA VINAYAGAMOORTHY TEMPLE(印度廟)MASJID KAMPUNG KLING(清真寺)青雲亭


三多廟及它目前遭遇的困境


        下午是我的馬六甲古蹟亂逛之旅,首先來到了三多廟。三多廟建於乾隆年間(1795),是廣東華人移民至馬六甲所興建,現今廟宇內大部分的器具仍是當時所遺留並持續使用的。欣賞著龍柱、屋簷雕花、地磚…,兩百多年前來此建廟的工匠技藝真不是蓋的。廟旁還有張廣告單,說明廟方需要大筆資金修護廟顏色脫落問題、牆壁滲水、白蟻侵蝕木柱…等困境,希望各界信眾可以捐款給廟方,以維護這個兩百多年歷史的古蹟。


圖二十三、三多廟(1795年建)


圖二十四、古蹟修護所費不貲,請在地鄉親踴躍捐款嚕!


印度教、回教、道教比鄰而居聚集在Jalan Tukang Emas


        SRI POYYATHA VINAYAGAMOORTHY TEMPLE(印度廟)建於1781,經過時因大門關著,也就沒去參觀,傍晚經過時倒是瞥見些印度教徒在裏頭聚會。

        MASJID KAMPUNG KLING(清真寺)建於1748,是由信奉回教的印度人所興建,廟宇旁有個鐘樓,鐘樓上方還擺著廣播器。觀光客禁止進入到這間回教堂的室內禮拜堂內。

        青雲亭建於1646(明萬曆年間),當時馬六甲是葡萄牙人的殖民地。青雲亭是華人在馬來西亞所建造最古老的中式廟宇,在早期還擁有著仲裁華人間事務的地位。廟內有塊嘉慶年間寫著"參贊化育的匾額,內有販售青雲亭導覽(3RM)。這間廟宇的建築設計比其它我今天所見的中式廟宇還華麗且精緻,每副小圖或建築圖騰設計皆訴說出彼時背景之寓意…有些後悔我沒買下青雲亭的導覽手冊。

圖二十五、印度教、回教、道教比鄰而居聚集在Jalan Tukang Emas



 圖二十六、印度廟(1781年建)


圖二十七、傍晚聚會的印度教徒們



 圖二十八、清真寺(1748年建)


圖二十九、清真寺旁的塔上還有廣播器


圖三十、清雲亭(1646年建)


鄭和文化館


旅行中見到的第一批台灣人


        鄭和文物館是值得一遊的私人博物館(票價10RM),參觀完這間博物館就可以很深刻地了解到鄭和對於馬六甲的貢獻以及華人在馬六甲的發展,當然博物館的館主也會向您介紹鄭和的一生。…當我認真地聽導覽解說鄭和與馬六甲蘇丹相見歡時,很高興終於遇到一團台灣來的人(感覺是研究東南亞方面的學術團,還請了位在地馬來人當地陪,這位馬來人的中文說得極好)

天啊!我看到了…


        正當我在聽館主解說長頸鹿被鄭和運上船的事跡時,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竟然看到熊老師及他的學生們。嗯!世界真小,要在馬六甲開工作會議嗎?建議老師下次有機會可以帶領參與高瞻計畫的師生們,來此做綠建築的交流啊!(馬六甲的溼熱氣候和台東的夏天很像…我們可以借取馬六甲的建築成功經驗研發些有利於台東建築的設備)…太不可思議了,驚訝之外是非常驚喜,因為老師帶領的貴婦團是我在自助旅行中所遇到的第二組台灣人。

        這個博物館文物許多,館主對於鄭和的研究、明朝的歷史非常透澈,但我較感興趣的是東非進貢的那兩隻長頸鹿送給明成祖的航行過程及收禮畫面。


圖三十一、鄭和文物館的館主



Baba Nyonya Heritage Museum(峇峇娘惹博物館)


        男生稱為峇峇(Baba)、女生稱為(Nyonya),是早期華人男性與在地馬來女性通婚下的第二代。這間私人博物館票價雖然是12RM,卻可以感受到早期富有的華人和在的馬來人女性通婚後的奢華情景。高檔的餐具、家具、飲食、娛樂…,導覽人員不斷地強調這是英國進口的瓷器、那是奧地利進口的餐具、這些紅檜家具多高檔,從中國哪裡運來等等…沒錯,這也是間早期馬六甲地區的豪宅,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欣賞完博物館後,繼續和老師們逛街,聽著他們貴婦團的行程,充滿著未知的驚艷…聽了我很想早點規劃好未來的東馬行程。也託老師和他學生們的福,我才有機會吃到些較高檔的馬六甲在地料理。晚上,貴婦團趕著做SPA先回飯店,我慢慢地逛回民宿。早上曬在陽台的衣服晚上又濕了,大概是因為白天下的雨。



                         圖三十二、託熊老師率領的貴婦團福氣,我才能吃到這些好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指教、交流、經驗分享^^

留言板(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