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

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

馬六甲市Melaka【馬六甲Melaka】:荷蘭紅屋裡的歷史與民族博物館─(2.從古瓷器看馬六甲的文化交流)

 馬六甲市Melaka【馬六甲Melaka】:荷蘭紅屋裡的歷史與民族博物館─(2.從古瓷器看馬六甲的文化交流)


【一個女生自助馬來西亞16天15夜】  2020/02/17(一) Day12

         因馬六甲所在的地理位置緣故,自古以來馬六甲就是個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因此在歷史與民族博物館(History & Ethnography Museum)內,Cemcem看到許多馬六甲在地考古所挖掘出的中國明朝青花瓷、清瓷、汕頭瓷(Swatow)、娘惹瓷(Nyonya)、泰國中北部的宋加洛瓷(Sawankhalok)、素可泰瓷器(Sukhothai)、Anamneses瓷、荷蘭瓷、日本瓷、波斯瓷等來自不同國家的瓷器,而這些瓷次大部份來自於馬六甲的聖保羅山(St. Paul's Hill,馬六甲山)周邊、漢都亞(Hang Tua)陵墓、Bandar Hilir開墾區,因此可以得知馬六甲這數百年來在國際商貿上所佔的重要地位。

 

       明瓷與馬六甲的貿易


       明朝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必經馬六甲(當時稱滿剌加王國),所以Cemcem今年逛了馬六甲的幾個博物館時,看到許多來自中國明朝的瓷器收藏品。中國的陶瓷業從商朝開始發展起來(1523-1038 B.C.),元朝時期(西元1279年-1368年)瓷器開始輸出亞洲許多國家,明朝時期(西元1368- 1644)所生產的青花瓷因品質優良而深受鄰國喜愛。明朝的瓷器產業在皇室大力支持下,也開始頒布法令管制外國商人攜帶瓷器,可輸出國外的瓷器在製作上也依外國人的要求而有不同的文字、紋飾裝飾。 


       明朝時期的瓷器可分為三大類別,分別是官方(宮廷)製的瓷器、民間使用的瓷器、輸出國外的瓷器,用以規範瓷器行業的準則。官方(宮廷)用的瓷器品質方常優良,以專用的特殊窯製造,只可以在宮廷內使用;民間使用的瓷器只能在中國境內購買,禁止外銷;輸出國外的瓷器則是依造外國人的訂單特別製作,在馬來半島多處的博物館內都有機會看到明瓷的蹤跡。不過這三種類型的瓷器仍是可以在當時的明朝境外看到,可以想見明朝時期的走私活動早已將不同類型的明瓷攜出境外。

     

       經由明朝時期華人出口商和馬六甲滿刺加國(馬六甲蘇丹王國)間的貿易往來,建立起明朝政府和馬來西亞的緊密互動,馬六甲因此成為了馬來半島及馬六甲海峽地區的瓷器進出口中心,和當時的印度及阿拉伯擁有同等的貿易地位。


       葡萄牙人於西元1511年開始殖民馬六甲約130年左右,葡萄牙人利用馬六甲的地理位置將明瓷運送至葡萄牙的里斯本,明瓷也因此流通至歐洲的市場,馬六甲在此期間仍扮演著明瓷進出口中心的角色。荷蘭人於西元1641年開始統治馬六甲的183年間,取代葡萄牙人運輸明瓷至歐洲的通路。17中葉期間,中國正面臨明清改朝換代的兵荒馬亂之際,明瓷產業因而大受影響。


      


圖01.中國明朝時期製作的青花瓷,花瓶上彩繪著一隻龍。


圖2.明朝時期從中國輸出至馬六甲的瓷盤,上方印有可蘭經的經文。


清朝的青花瓷與娘惹瓷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君主專制的皇朝,也是瓷器產業發展輝煌的時期,有非常優良的青花瓷製作藝術,並開始創作色彩絢麗的彩瓷。西元17~18世紀期間,歐洲列強紛紛殖民許多的東南亞國家,認為青花瓷是個具有名望且時尚的器具,對青花瓷的需求大增,因此有大量的青花瓷輸出至歐洲地區。清乾隆末年(西元1795)期間,中國內亂四起,許多國家因而介入瓷器外銷及製造的海外貿易競爭,影響清政府的青花瓷生產質量。


      西元1864年(清同治年間),中國的瓷器產業開始復興,除了青花瓷以外,還發展出色彩斑斕繽紛深受海外華人喜愛的娘惹(Nyonya)瓷器或是彩瓷/中泰瓷器(Bencharong),Cemcem也很喜歡娘惹瓷的色彩鮮明繽紛,看起來就像那時期的高檔貨。西元1912年滿清政府滅亡,娘惹瓷的發展也暫告個段落。


 


圖3.清朝時期製造的娘惹瓷器色彩華麗鮮艷。


色彩華麗鮮豔的娘惹瓷器


        18世紀末,娘惹瓷器開始有所發展,主要生產於中國的江西及廣東,色彩主要以粉色、黃色、深藍色、綠色等明亮的顏色搭陪而成,常見的圖騰以廣受大眾喜愛的魚、鳳凰、玫瑰、菊花等動物種為主。


         早期收購娘惹瓷器的顧客以出生於馬六甲海峽地區或是新加坡的華人峇峇娘惹(Baba-Nyonya)族群為主,在這些娘惹瓷上常可看到峇峇娘惹(Baba-Nyonya)的家族姓氏。娘惹瓷器不是日常生活用品,僅使用於節慶或是家族聚會時,有不同的形狀及大小的外觀,較常見的器具以餐具、茶具、特別訂製的飾品盒、化妝品盒、個人物品為主。一直到了滿清末年,因政治動盪及歐洲的陶瓷業競爭,中國製作的陶瓷質量開始下降,娘惹瓷產業也因而一蹶不振。


圖5.娘惹瓷杯、娘惹瓷盤、娘惹瓷湯匙。



       


圖6.裝飾著擁有四爪的龍或是鳳凰的中式古董花瓶罐,據說屬於高階層政府官員或是貴族所擁有。


琺瑯彩瓷


       19世紀中葉,以琺瑯瓷製作的花園凳子非常珍貴,上方裝飾著花朵、人物、動物,呈現當時理想生活的面貌。

    

圖08.非常珍貴的琺瑯彩瓷。


伊斯蘭瓷器藝術的發展


      埃及(Egypt)、敘利亞(Syria)、葉門(Yemen)、伊拉克(Iraq)、波斯(Persia)、土耳其(Turkey)這幾個中東穆斯林信仰的國家,在過去幾個世紀以來,也陸續發展出品質優異的伊斯蘭陶瓷藝術釉面瓷器。頗具盛名的伊斯蘭陶瓷器主要生產於埃及開羅附近的 Fuslat、伊拉克的薩邁拉(Samarra)、波斯的蘇薩(Susa)及雷伊(Rayy)、土耳其的伊茲尼克(Iznik)、敘利亞(Syria)。之後中國也影響了中東的陶瓷產業,融合了中國及阿拉伯的技術,發展出錫釉工藝,可以製作優質的牆磚、裝飾及小型的彩繪。


       在穆斯林統治的國度裡,阿拉伯的陶瓷器經由西班牙傳入東歐,使得陶瓷製作產業擴及至整個歐洲。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期間,明朝宮廷受到了伊斯蘭文化的影響,開始輸出少量的伊斯蘭陶瓷器。之後雖然伊斯蘭文化的勢力減弱,但因17至19世紀期間伊斯蘭陶瓷器仍持續地出口,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力也因此逐漸地提升。


       明清時期,福建地區成為了陶瓷產業製作中心,時常收到特殊的訂單。18世紀的滿清政府時期,中國製造出一種傳聞具有療效的伊斯蘭陶瓷器(博物館內沒特別說明是什麼療效,有興趣的各位可以去查文獻或自己去訪談),非常受歡迎。經濟狀況良好的家庭當時流行訂做帶有家族名稱的陶瓷器皿,後來因為時代的轉變及政治情勢的影響,歐洲陶瓷器取代了伊斯蘭陶瓷器。


圖4.這個應該是明朝時期運輸到伊斯蘭國度的青花瓷花瓶。





越南(ANNAMESE)的陶瓷器


        越南陶瓷就是所謂的安南(Annamese)瓷,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歷程,擁有高品質的生產技術及藝術品質,受到許多收藏者的讚賞。安南(Annamese)瓷的釉料細膩光華,顏色從淺黃色到淺灰色都有。14世紀末,安南瓷器的圖騰設計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沒有用釉上彩,有時候還會塗上一層的氧化鐵。


       15至16世紀期間,安南瓷的設計除了受中國的青花瓷影響之外,也嘗試著用不同的顏色創作。安南瓷的製作中心位於越南的河內市,幾年前還有在營運。


圖7.越南陶瓷/安南(Annamese)瓷的釉料細膩光華。



泰國的宋加洛瓷(Sawankhalok)及素可泰瓷器(Sukhothai)


        泰國的瓷器發展因有泰國王室的支持,有很長一段的歷史發展,非常具有在地特色。西元13世紀,泰國北部的素可泰(Sukhothai)地區興建了素可泰王國,建國50年內,在Rama Khampeng國王統治之下,素可泰王國成為了文化、貿易、行政中心,因此也刺激了陶瓷工業的發展,以滿足國內外出口的需求。


        早期素可泰(Sukhothai)地區的窯所生產的陶瓷質量並不好,因為城市周邊所發現的黏土質地粗糙。素可泰(Sukhothai)的陶瓷主要以白色瓷器及上釉的彩繪陶瓷器為主。


        14世紀中葉,素可泰(Sukhothai)不遠處的城市宋加洛(Sawankhalok)成立新的陶瓷產業中心,宋加洛(Sawankhalok)的黏土優於素可泰(Sukhothai),生產的陶瓷器品質也較優越,種類包含了藝術品及裝飾用的陶瓷器,顏色以白色及上釉的棕色及綠色為主。


       

圖9.在Tua/Tuah陵墓挖掘出土的宋加洛瓷(Sawankhalok)。


汕頭瓷(Swatow)陶瓷器


        16至17世紀期間,中國福建地區積極的參與陶瓷製造產業,所生產的汕頭瓷(Swatow)和明瓷、青瓷無任何的淵源,獨樹一幟,當時因出口到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日本、印度等地而得名。汕頭瓷的特色在於製作上較粗糙,體型也較大,其釉面底部常附著沙粒或是微小的石頭,色彩以紅色、綠色、藍色、黑色為主,也有些汕頭瓷會塗上深藍色、綠色釉面。汕頭瓷(Swatow)產業也為穆斯林國家生產帶有阿拉伯文字、伊斯蘭圖紋、可蘭經的產品。後來中國政治動盪,汕頭瓷(Swatow)也失去了可發展的空間。


參考資料來源:馬六甲歷史與民族博物館(History & Ethnography Museu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指教、交流、經驗分享^^

留言板(message)